建设世界科学技术强国要坚持国际交流与合作
作者:魏江(浙江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浙江大学中国科教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在前不久召开的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上,我国首次提出《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倡议》,倡导并践行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学技术合作理念,坚持“科学无国界、惠及全人类”,携手构建全球科学技术共同体。
当前,全球社会共同面临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公共卫生、生态环境、技术突破等重大挑战,科学技术创新在应对全球重大挑战方面愈发重要。面向未来,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全球科学技术创新资源,深度开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增强科技政策的弹性和包容性,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坚持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广泛资助国际协作的科研项目、搭建全球科学技术创新网络,是不少发达国家提升科技国际话语权、科技创新水平乃至国富民强的重要路径。回顾近代以来国际格局的演变,从19世纪后期开始美国追赶英法、“二战”后德国和日本追赶美英苏,以及20世纪后半期开始亚太地区新兴经济体追赶传统发达经济体,都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
事实上,我国在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方面具备坚实基础。近年来,我国支持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与搭建全球科技创新共同体的能力不断提升,科研基础设施条件比肩全球顶尖水平。《2022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2022年全国共投入R&D经费30782.9亿元,比上年增加2826.6亿元,增长10.1%;R&D经费投入强度为2.54%,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其中,全国基础研究经费20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1.4%,科技经费投入力度持续加大,R&D经费投入强度逐年提高。
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研发支出国,研发支出占世界各国研发总支出的20%左右,已具有资助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的基础。在国际大科学合作方面,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等一批标志性国际大科学计划,并牵头实施深时数字地球(DDE)、人体蛋白质组导航(π-HuB)等一系列国际大科学计划。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方面,我国已规划建成了中国天眼(FAST)、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第四代同步辐射光源、地面空间站、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等,正在建设及规划如上海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SHINE)、深圳中能高重复频率X射线FEL)、未来高能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等。
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许多标志性新成果不断涌现,如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核质量测量团队基于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精确测量了一批关键原子核的质量,揭示了部分中子星的性质。在论文产出方面,近5年部分基础学科如数学、化学ESI高被引论文数量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其他不少学科稳居第二,仅次于美国。综上可以看出,我国已具备支持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与搭建全球科技创新共同体的能力和基础。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迈向世界科学技术强国的征途上,我国仍面临一些问题,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高质量供给仍有缺口。为此,我国应坚持以开放心态,与全球各国开展深度国际交流,共建基础设施、共担投入风险、共享创新成果。
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需要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此,要充分发挥政策在驱动、引导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作用,从财政资助、平台开放、产权保护三个方面进行政策设计。
一是应在重点领域设立专项资助基金,资助高水平国际合作研究。实施“重点领域研究共同体计划”,设立年度300亿—500亿元的“重点领域研究共同体专项资助资金”。同时引入相关科技领军型企业共同投入,并撬动地方科技计划给予配套投入,继而实现重点领域的学术团队培育与持续跟进,加强技术积累与前瞻布局。
二是应构建并完善全球科学技术合作网络,加速协同开放与创新溢出。除涉及国防及战略核心利益领域外,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等,积极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吸引海外一流大学、研发机构甚至高科技企业参与建设和使用,鼓励开放式创新。以放宽财政税收管制等方式鼓励国内企业跨国开展科学技术创新合作,建设海外创新飞地,激活合作研发机构市场化运营活力。
三是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制度型开放合作环境。知识产权保护是全面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基础,要全面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推动建立健康、可持续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机制。打造国际科学技术创新合作交流平台,通过顶尖科学家论坛等活动,积极宣传我国关于科技成果归属分配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权威解读相关政策详细落地实施办法,解决国际科研平台合作研究的后顾之忧。构建规范的管理服务机制,尤其是完善国际化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畅通科研经费申请、审批、使用、结算全过程,保证资金安全有序流动。
我们应站在发展共赢、汇智聚力的历史高度,遵循科技进步、对外开放与大国崛起同步实现的历史逻辑,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汇聚全球高水平创新资源。同时,我们也要为应对全球重大挑战及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提供科技综合解决方案,构建全球科学技术创新命运共同体。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化的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核心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